|
首页 > 极地新闻 |
中俄首次北极联合科考 弥补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不足 |
随着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远洋科考船驶入俄罗斯北极港口城市季克西,历时32天的中俄首次联合北极科考胜利落下帷幕。此次科考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也填补了中俄两国北极科考历史的空白。 2016-12-02 08:57:02 |
|
“雪龙”号穿越“咆哮西风带” |
搭载着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24日开始穿越“咆哮西风带”,一起去现场感受下 2016-11-28 08:49:21 |
|
科普:“雪龙”号为何要观测海水温度和盐度 |
新华社当地时间11月22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科考船航行至南纬45度附近的西风带边缘,科考队员在那里进行了海水的温度、盐度观测,这种观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016-11-25 16:47:32 |
|
英媒:北极异常升温让科学家不解 |
北极11月份温度通常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但本月最高曾逼近零下5度,专家称这种情况从未有过,并正在分析原因。 2016-11-24 16:40:12 |
|
第33次南极科考:“雪龙”号完成第一航段任务 |
当地时间15日上午,搭载着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这标志着“雪龙”号完成了本次科考的第一航段任务。 2016-11-16 08:46:13 |
|
南极中山站成功救助印度受伤考察队员 |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国南极中山站紧急救治了印度南极巴拉提站一名受伤的考察队员。目前,该队员生命体征稳定,已经运离中山站,近日将回国进行后续治疗。 2016-11-14 17:06:00 |
|
“雪鹰601”飞机飞抵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任务 |
经过7小时33分的飞行,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于当地时间11日9时14分由南极点顺利飞抵中山站,计划于近期开展国际合作任务。 2016-11-14 09:06:21 |
|
英文刊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计划2017年出版2期主题专刊 |
自英文刊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第五届编委会(首届国际化编委会)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在共同主编杨惠根研究员与Ian Allison院士领导下的编委会开始全面负责稿件处理与审阅工作。这不仅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且也推动国际专刊的策划和国内外约稿。 2016-11-11 16:33:15 |
|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所乘的“雪龙”号科考船经过7天航行,于北京时间8日14时由北向南穿越赤道,开始在南半球的航行。 2016-11-09 13:12:00 |
|
2017年北极高峰周会议摘要征集 |
ASSW2017将于2017年3月31日至4月7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16日。 2016-11-09 10:02:20 |
|
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 将首次降落冰盖最高区 |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继去年成功完成南极测试飞行后,今年计划在世界上首次执行该类飞机降落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 2016-11-07 10:18:20 |
|
第3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演练救生消防 |
11月3日上午,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任务,正在行进中的的“雪龙”船上响起急促的警报声,考察队员们快速穿上救生衣,集中到救生筏甲板左右两舷,展开登艇弃船预演。随后,船员们还进行了应急消防演练,检验实战能力。这是“雪龙”船起航以来,考察队按照《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进行的首次救生消防演练,旨在进一步增强考察队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016-11-04 19:12:20 |
|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正式启程 |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日上午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进行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 2016-11-02 09:44:43 |
|
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整装待发 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 |
11月2日,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进行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届时,考察队将抵达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长城站,执行南极考察任务,4月11日返回上海。 2016-10-31 09:08:13 |
|
国家海洋局:“十三五”期间初步达到世界极地强国水平 |
“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我国极地活动能力、业务能力、治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初步达到世界极地强国水平。 2016-10-28 09:07:03 |
|
研究报告称南极洲冰川7年缩减0.5公里 |
根据2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西南极洲有一大块冰河消融,7年来厚度缩减多达0.5公里,变薄速度比科学家预期的快。 2016-10-27 09:04: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