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极搞测绘

发布时间:2024-08-30 浏览:1080 次

我国南极科考始于1984年,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提起极地科考,便离不开测绘工作。在一个常年被冰川覆盖的地方做科研,测量基本数据,总得要点胆识和勇气。

自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科考的校方测绘人员先后建立了我国东西南极测绘基准,测绘出覆盖2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地图,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

今年8月29日是第21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南极科考队员,跟他们聊了聊在南极科考中发生的故事。他们中有极地“老兵”,经验丰富,也有人四个月前才完成自己的南极“首秀”。

褚馨德

在冰川上航测,为避风寒我钻进废弃雪地车

2023年11月1日,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响起一阵鸣笛。“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甲板的一侧,站满了即将远赴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他们身着同样的红色外套,手里挥舞小国旗,与码头上送行的人两两相望。

几分钟后,科考队员喊出“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感谢祖国、感谢亲人”的口号。送行的亲朋好友伸直脖子,远远地目送船走离岸。褚馨德的双亲站在码头一角与他挥手道别。这场别离,将长达5个多月。

没有多余的紧张,褚馨德内心满是兴奋。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南极科考队员,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南极考察。“雪龙”号一路向南,一周后抵达赤道。实际上,在船开动的那一刻,褚馨德心里就明白,这次远离他乡,是要去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要执行一次极其重要的任务。

褚馨德是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因为要去海拔较高的南极内陆,去之前他参加了一次内陆队拉萨集训。集训队员要在3600米海拔完成高强度拉练,包括如何用绳索自救等技能。褚馨德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瘦弱。不过,他顺利通过最后考核,翻越了一座5000米海拔的雪山。

注定难忘的体验开始了。“雪龙”号穿过赤道,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进行了短暂补给。随后,西风带着两个让人厌烦的气旋,正等着他们。在这个低压区,科考船要战胜6到7级的西风和4到5米高的涌浪。乘风破浪一个月后,“雪龙”号安全靠近南极中山站。“我们要在中山站整理出要用的物资,然后从中山站去格罗夫山。”褚馨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