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7日讯(记者汪洋 实习生刘玉婷)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继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五个科考站。
张保军副教授正在执行南极科考任务。 (艾松涛教授 供图)
“武汉大学有4名师生正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其中张保军副教授就在南极秦岭站。”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告诉记者,中国南极科考40年,武大人从未缺席,见证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填补了我国在南极西南扇区建站的空白
打开“PolarGo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找到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五个科考站。 (艾松涛教授 供图)
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艾松涛教授打开“PolarGo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很快找到中国在南极建立的五个科考站。“PolarGo双龙探极”是武汉大学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科考重器。
此时,艾松涛想起了他的导师鄂栋臣教授的言传身教,鄂栋臣有“极地测绘之父”的美称。1984年,鄂栋臣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他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便是由鄂栋臣绘制,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也是由鄂栋臣命名。此外,鄂栋臣还主持命名了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可以说,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命名地名的空白。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教授去过两次南极,他告诉记者,南北两极已经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区域,并且已经变成了大国之间博弈竞争的高点,也是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窗口。因此,极地涉及的不仅仅是科学研究,它还涉及战略、经济、科技、环境、航道、资源等很多方面。
“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在南极西南扇区建站的空白。”张小红说,从我们国家科考的空间布局来说,那里应该要有一个科考站。武汉大学作为中国南极测绘的“高地”,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极地测绘技术体系,还建了中国境外首个北斗监测站和全部高纬度北斗监测站,出版了中国首套南北极地图集,命名了一批中国南极地名,打造了世界领先的极地时空信息可视化集成平台,即“PolarGo双龙探极”。
雪龙2号具备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