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任务,武汉大学4名科考队员分批次回到武汉。4月1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见到张保军、耿通和褚馨德3位师生,他们于近日回到武汉大学。
张保军回到武汉大学。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自去年11月1日犁海出征前往南极,他们再次回到武汉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很想念武汉大学,也很想念我的家人,尤其是我2岁10个月的女儿。”张保军副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的纬度比较高(南纬74.9°),卫星通信信号很差,时常一天只有2个小时有信号,有时想给家人发一条短信或语音,要等好几分钟才能发出去。接收信息也相当慢,“当我好不容易收到女儿的语音,听到她咿咿呀呀叫我爸爸,那一刻很想哭。”
张保军参与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建设。
此次前往南极,张保军主要从事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冰川变化监测等工作,还参与了秦岭站的建设。秦岭站的施工单位是中铁集团,但南极现场的施工人员有限,且建站工期紧、任务重,站上所有的考察队员都被动员参与了现场施工,因此,张保军笑称“当了40多天的‘工地小工’,学会了不少施工技能”。
张保军和队友合影,背后是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
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但秦岭站的建设绝非易事。张保军告诉记者,秦岭站位于南极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而恩克斯堡岛位于南极洲下降风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知最大风速超过每秒45米。这里时常遭遇风吹雪天气,他们在站期间就多次经历了13级大风,雪被吹起来漫天急速飞舞,天地一片混沌,往往持续好几天才停歇。遇到这样的天气,张保军和队友们就只能待在临时搭建的驻地里了,这些由集装箱搭建的临时建筑挺立在风雪中,大风呼啸而过,房子不停抖动,人在里面根本睡不着。
张保军在南极。
最难的是外出上厕所,为了安全起见,只能两三人结伴出行,抓住拴在两座建筑物之间的绳索,小心翼翼往前移动。去厕所的时候因为顺着风向并不难走,但回来时逆风而行,根本直不起腰来,又因为看不清路,只能躬着身子,手脚并用爬回来。50多米长的距离得爬10多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