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50多度科考 南极中心博士后在昆仑站增设监测点(图)

发布时间:2011-04-08 浏览:9625 次

日前,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结束考察任务回国。昨日,科考队员之一——武汉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杨元德,在办公室打开在南极的照片,谈起刚刚结束的科考,充满自豪。这是继2008年参加南极科考后,他的第二次南极之行。

去年11月11日,杨元德和另外3名武大同仁随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于12月5日到达南极中山站。短暂调整后,主要由“80后”成员组成的科考队,向此行目的地——建设中的昆仑站进发。

在极地工作困难重重。昆仑站海拔4098米,气温通常在零下50多摄氏度。除了环境恶劣,吃饭、洗澡也是考验。昆仑站目前还无人留守,不能发电,后勤很难保障,科考队员就只能吃携带的航空餐,像面包和米饭之类;每天可用湿毛巾擦洗一下。“极地紫外线很强,自己常只戴墨镜不戴面罩,几个月下来脸上晒掉三层皮。”

当他们出发600公里停车加油时,遇到一只停在雪地上的雪燕,离他们大概十几米的距离,令人称奇。在昆仑站,杨元德主要任务是对昆仑站已有的GPS检测网进行复测,了解当地冰川运动状况,以察看新站基建环境是否稳定。“从雪地车上下来,将天线架接到原来的GPS点的对中杆上,打开仪器,观察测量GPS信号。几分钟后,回到车里记录。”这是他在每个监测点的标准动作,此次科考队将原有20多个监测点增加到40多个。

科考期间,他们还遇到过险情。2月5日,队医高原反应严重,便准备6日撤退。后来申请国际救援,澳大利亚派飞机将队医接走,前往戴维斯站进行观察。在返回中山站之前,科考队一直处于没有医生随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