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次南极科考特写:在南极半岛海域"战风斗浪"(图)

发布时间:2014-02-15 浏览:6598 次

 

    新华社“雪龙”号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在元宵节“邂逅”情人节之际,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收起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爱人的眷恋,乘坐“雪龙”号在南极半岛海域“战风斗浪”,继续进行海洋物理、气象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连日来,受西风带气旋影响,南极半岛海域的涌浪高达3米,风雪频繁,“雪龙”号最大摇晃幅度超过了10度。为争取时间,“雪龙”号没有避风,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按预先设定好的考察站位进行多种大洋科考作业。

    由于时间紧、站位密集,许多科考队员都“连轴转”,每天休息不到两、三个小时。累了,大家就在两个站位间的间隙,坐在实验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许多科考队员都累得瘦了一圈。

    13日,南极半岛海域寒风呼啸,乌云低垂,远处海面的一座冰山时隐时现。在“雪龙”号船艉的后甲板,万米绞车将重力柱状采泥器缓缓沉入两千多米深的海水中,整个采样过程长达五个多小时。在船大幅度的摇晃中,重达1吨的采泥器收放过程充满危险,考察队员冒着刺骨寒风,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密切配合。

    海底沉积物主要由泥沙、粘土、海洋生物壳体、化石等组成,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深海“泥巴”,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海洋古生物图册”。从太古代至今,不同地质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都会保存在这个沉积层中。通过研究这些古生物化石、分析粘土成分含量,就可以追寻地球海陆变迁的“蛛丝马迹”。

    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的韩国忠研究员今年58岁,连日来的操劳让他熬红了双眼。他说:“南极半岛海域是研究南极大陆地理变迁、南极绕极流、南大洋水团、海—气—冰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的理想海域,这些天大家虽然很辛苦,但都采集到了宝贵的样品,非常值得。”

    在恶劣海况下进行大洋考察,安全至关重要。大洋队队长矫玉田介绍说:“大波大涌对各类科考仪器的安全威胁很大,很容易使万米缆绳‘跳槽’而产生危险”,为了使缆绳不“跳槽”,大洋队专门安排了人员“压钢缆”。

    据介绍,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计划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4个断面、33个站位的综合科学考察,截至目前已完成了29个站位的综合考察,胜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