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

发布时间:2015-10-19 浏览:7384 次

  10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应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对习近平主席的邀请,中方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出席大会并举办中国国别专题会议。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北极地区科学研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了坚实步伐。

  北极科考我国连补空白

  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介绍,在这次北极圈论坛大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阐述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理念。外交部副部长张明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会,并在中国国别专题会议上作主旨发言,阐述中国的北极活动与政策主张。

  中国相关专家也在中国国别专题会议上介绍中国在北极科研、航运、油气开发和涉北极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实践。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还举办了“中国与北极”主题图片展。

  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地球最北端的北冰洋。作为一个中纬度的近北极国家,“十二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北极地区科学研究,将科学考察范围从北冰洋的太平洋扇区拓展到中央区和大西洋扇区。中国科学家研究揭示:由于北极海冰的消退,东亚地区可能会更频繁地经历冬季极端气候事件。

  “十二五”期间,在冰岛第二大城市阿库雷里市,中国冰岛两国新建的极光联合观测台,不仅填补了我国极地考察夜侧极光观测的空白,也填补了北半球“极光卵”冰岛地区长期连续观测空白,为国际空间物理研究和全球空间天气监测作出重要贡献。

  从16世纪起,欧洲探险家就梦想能打通经北冰洋到达富庶东方的便捷通道。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北极航道的开通正在变成现实。“十二五”期间,我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成功穿越东北航道,为我国航运界利用北极航道开辟了道路。中国远洋公司“永盛”轮已在东北航道成功进行了两次试航。

  极地考察步入航空时代

  一架印有中国极地考察标识“CHINARE”的固定翼飞机,即将从北美洲飞往南极洲,正式加盟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回眸“十二五”,在地球的南北两端,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了坚实步伐,极地考察步入“航空时代”是标志之一。

  据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考察范围大幅拓展、成果丰硕;在国际极地考察大舞台上,中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遥远而孤独的冰雪大陆南极洲,好像安装在地球最南端的巨大“冷凝器”,细致而精密地调节着地球的“体温”,蕴藏着众多科学奥秘。南极普里兹湾一埃默里冰架一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是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一项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十二五”期间向纵深推进。

  在这一计划的研究断面、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我国于2014年2月新建的泰山站,为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支撑平台。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天文观测、深冰芯钻探、南极冰盖、冰下覆盖的甘布尔采夫山脉、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均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话语权影响力显升

  极地考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极地考察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是2014年1月,“雪龙”号在南极成功救援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人员,为我国极地考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秦为稼表示,当前,极地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极地科学研究与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全球海洋酸化、北极快速变化、极地冰盖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南极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极地近地空间与宇宙探索等,均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十二五”期间,“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进行首次环南极航行考察。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纬74度、东经163度附近的罗斯海维多利亚地,新建第三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已开展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新建站可将我国南极考察从长城站的大西洋扇区、中山站的印度洋扇区拓展到太平洋扇区,环绕整个南极洲。

  展望“十三五”,我国将针对当前极地工作、尤其是极地科研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着力增强我国的极地业务能力、极地活动能力和极地治理能力三大能力建设。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