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当地时间12月24日17时30分(北京时间12月25日5时30分),南极半岛海域寒风呼啸,乌云低垂。“雪龙”船舯部甲板一片忙碌,在3名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CTD(温盐深仪)取样器顺利放入海中。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在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全面展开。
该作业区首个站点位于西经42°30′南纬61°0′,水深1400多米。经过2小时的作业,CTD取样器被成功回收至“雪龙”船舯部甲板,共采集到240升海水样品。
根据现场实施计划,此次南极考察将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5个断面、42个站位的综合科学考察,涉及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个学科,将主要采用CTD、箱式采集器、生物拖网等设备开展作业,并对采集的海水样品进行现场分析,计划历时12天。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孙永明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此次选择的断面主要位于鲍威尔海盆区域,是威德尔海与斯科舍海水交换的重要通道。我国曾多次在该海域开展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本次考察将在该海域多个断面进行全深度CTD观测,以期获得对该海域水文状况的深入认识。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大洋队队长叶瑛表示,南极半岛海域是研究南极大陆地理变迁、南极绕极流、南大洋水团、海—气—冰相互作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海域。通过在该海域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科学考察,将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洋水文、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基本信息,为该海区进行环境综合评价以及海洋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