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各界送别武大鄂栋臣教授:一生献给中国极地事业

发布时间:2019-02-25 浏览:2260 次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奠基人鄂栋臣遗体告别仪式25日在武汉举行,社会各界代表前来送别这位“极地赤子”。
  参与并见证中国极地考察
  鄂栋臣1939年生于江西广丰县,26岁从原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球科学组中国常任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等职。2019年2月21日,他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鄂栋臣先后11次赴南北极考察,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是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的测绘者,也是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的命名者。他主持命名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命名地名的空白。

鄂栋臣(中)在长城站落成典礼现场
  中国南极考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鄂栋臣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征,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天不是腰酸背痛”
  极地考察,测绘先行。鄂栋臣在他所著《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一书中介绍说,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勘探工作异常艰难。他和组员睡帐篷、踏冰雪、穿山脊,每天扛着木桩、铁锹、镐和铲去测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站区选址与地形测绘。
  在建长城站过程中,鄂栋臣等每天超负荷工作,“没有一天不是腰酸背痛”。狂风把长城站主楼房顶掀起,他和同伴冒着能“杀死人”的南极风,爬上5米高屋顶,抱着钢梁把房顶修复完好;在长城湾海边修筑码头时,海浪卷走一个个沙袋,他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手拉手围成人墙,用肉躯抵挡浪击。
  在建中山站过程中,鄂栋臣等曾遭遇特大罕见冰崩。为保护建站部分物资和材料,他和同伴焊接一个大雪橇爬犁,通过人拉肩扛方式,把货物从困住的船上卸下来。
  1999年7月,鄂栋臣又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此时他已是花甲之年。退休后,他依然坚持搞研究、带团队、培养新人,全身心扑在极地事业上。
  一生献给中国极地事业
  “鄂老师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张胜凯介绍说,鄂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去南极工作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退休后,鄂老师中午经常工作到一两点还不回家吃饭,晚上也经常加班,有时凌晨一两点张胜凯还能收到老师发来的邮件。

鄂栋臣在长城站大地原点上进行激光测距
  张胜凯硕士、博士均师从鄂栋臣。“鄂老师工作上的拼劲儿给我的触动最大,时刻督促着我努力工作。”张胜凯说,至今他已参加3次南极、2次北极科考,在国际上首次测绘出南极格罗夫山区地图,首次确定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位置,测绘出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最精确地形图。
  “鄂老师时刻关注极地测绘学科发展,关注年轻人成长。”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庞小平介绍,鄂栋臣在70多岁时还积极策划科研选题,带领学生赴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作为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创始人,鄂栋臣建立了一支坚实的学术团队,培养了大批极地测绘后继者。
  学生周春霞透露,鄂老师还热衷于极地科普宣传,为大中小学生做极地科普报告600多场;即使是在患病期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也不会拒绝科普讲座。
  在鄂栋臣影响下,武汉大学参与了中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派出师生110余人次,是中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时间最早、次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完)
  作者 马芙蓉 徐永芳责任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