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名单!武汉大学获批建设“重点实验室”,曾创造领域多项第一!

发布时间:2023-04-09 浏览:48857 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名单,武汉大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是学校在海洋领域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共同建设,张小红教授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研究方向

实验室整合了武汉大学极地研究的多学科优势力量,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极地科学前沿,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多个优势学科,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开展极地环境监测与极地公共治理研究,从而系统认知极地环境的变化过程、机理及多圈层相互作用,解决极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响应和反馈等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和社会问题,为极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未来,实验室将从极地测绘遥感、极地冰雪环境、极地生态与生物、极地权益与公共治理四个方向开展系统性综合研究,力争建设成为我国开展极地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特色基地。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守着“极地科学考察从不缺席”的传统和情怀,在茫茫冰原上矢志奉献、攻坚克难——

开疆拓土,创多项第一

1984年,秉持着“极地科考、测绘先行”的理念,原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前身,后并入武汉大学)派出鄂栋臣教授参与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从这一年开始,鄂栋臣教授作为中国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领域科学考察研究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带领着武汉大学南极科学考察团队致力于极地测绘和全球变化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中山站

回顾过往,从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开始,武汉大学累计派出200余名队员经历了39次南极科考,16次北极科考,且创造了多项第一:绘制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参与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创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在奔赴南极科考的道路上,武大人既是开拓者,也是传承者。

 

平台支撑,创新永不止步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是由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原国家测绘局联合发文批准,于1991年成立的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曾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和“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历经多年研究积淀,中心汇聚了一支强劲的人才队伍,拥有固定人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特聘副研究员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客座人员22人,在读硕博研究生70余人,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数据截至2023年1月)

雪暴中前行观测

长期以来,以武汉大学的现代大地测量学、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依托,中心逐步形成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这一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学术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心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和部委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成果斐然。

 

如今,在学科交叉融合日渐成为新潮流的当下,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背景下,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也不甘落后。谈及对未来的展望,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认为,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多学科优势,深度交叉融合,对极地进行综合性研究,也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领域。

作为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武大人始终怀着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前赴后继,不负祖国重托。未来,永不言弃的武大人将向着极地强国的目标,继续勇往直前!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