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位于地球最南端、神秘遥远的“冰雪大陆”南极洲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圣殿”,一批又一批中国科考健儿奔赴南极,他们到南极探索什么科学奥秘?他们如何进行科学探索?取得哪些科研成果?南极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新华访谈联合上海分社“上天入海”工作室,围绕南极的气候变化、冰盖稳定性、海冰融化、天文发展、动物状况等领域推出系列访谈“探南极”。
本期专访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褚馨德、耿通。
中国南极科考车队勇敢挺进茫茫无际、危机四伏的南极内陆。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2023年10月,武汉大学欢送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出征(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为什么要将无人机引入南极科考中来?无人机达到目前的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褚馨德:在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在南极内陆开展了大面积精细化无人机航测,相比传统的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使用无人机进行科考通常更为经济实惠,并且南极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不同传感器的方式,获取到人力无法抵达区域的数据,这减少了科考人员暴露在极端条件下的风险,避免人员受伤或失踪的可能性。
自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察队员,都曾利用无人机圆满完成考察任务。
我国科技进步不断为南极科考注入新的活力。无人机技术、高精度精细化航测的快速发展,为南极科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更高效的工作方式,无人机功能不断拓展,为科考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灵活、准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