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斗的样子有多美?有人奔赴极地开展科学考察,有人用现代技术破解甲骨文之谜,有人扎根海外奋战在抗疟一线……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写下青春最美的篇章,跟教育小微一起了解这些高校师生的故事——
在极地科考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团队接力探索40年
2024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开始,一批又一批考察队员远赴极地、奋战冰雪,书写着我国极地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武汉大学师生参与了我国39次南极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他们手绘了我国南极第一幅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搭建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极地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前不久,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去年10月20日,李雪平、张保军、耿通、褚馨德4名武汉大学师生,分别乘坐“雪龙”号、“雪龙2”号一路向南,执行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南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跟踪站建设、冰川变化监测等考察任务。
95后的耿通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这次南极考察,耿通参与完成了10多项科研任务,包括新建3套冰川观测设施,首次在南极洲第二大埋深湖——麒麟冰下湖建设了基于北斗系统的冰流速跟踪站等。而最令耿通难忘且自豪的是,2024年元旦当天,他和队员们在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举行了庄重的升国旗仪式,作为升旗手之一,将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南极冰盖之巅。
建设“秦岭站”,是本次南极科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武汉大学副研究员张保军,承担了建站和科考的双重任务,这也是他第二次来到南极。时隔10年,再次踏上南极大陆,最令张保军感到自豪的是,和10年前相比,我国极地科研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极地考察是科技硬实力支撑下的“国家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教授、登顶南极最高点第一人张胜凯老师,一代又一代武大师生不畏艰辛,前赴后继,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极地考察事业。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说,“作为现在的青年人来说,你要认准的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业,要锻炼真本领,看准的方向,就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只有在坚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许浒 湖北台)
为破解甲骨文之谜,这个团队三代人青春接力了39年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生虫被蛀,风化剥落,保存、展示、利用都非常不易。在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有一支“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三代人青春接力,只为破解甲骨之谜。39年里,团队开创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填补了学科领域空白;研发出甲骨文可视化输入法,推出了全球首个甲骨文数据库“殷契文渊”,让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
释读甲骨文是甲骨学研究的核心,而“甲骨缀合”也就是拼接甲骨,则是让甲骨文走向“重生”的必经之路。从甲骨文被发现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大约有16万片,但著录公开的不到6万片,已经缀合的不到7000组。要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绝非易事。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说,“甲骨文拼图有多个目标,像大海捞针。比如多个完整的甲骨碎成多个碎片,这属于多目标拼接,然后是图像边缘等距离拼接、图像的纹理拼接、图像中这些残词残句的拼接,我们需要开发1个软件,同时解决这4个问题,这是最难的。”
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潜心攻关,张展和团队利用边缘等距离拼接算法、深度拼接模型等技术,最终研发出了这套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其中一对还发现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一次日食记载,为商代史和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张展介绍说,“它可以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内,就从1500片甲骨中筛选出300多片。系统还可以把这些相似度比较高的进行排序,为专家缀合甲骨提供数字依据。”
甲骨文研究到底有多难?拼接已是不易,拼完之后,研究上面的文字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已知的甲骨文中,像这样的单字有大约4500个,无数中外学者倾心研究上百年,仍有大约3000个字尚未破解。而只有破解这些文字,才能研究背后的历史。
眼下,张展他们正向更难的甲骨文字形结构AI匹配识别,以及甲骨文词性推理考释发起攻关。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河南台 安阳台)
扎根海外数十载,火热青春燃烧在抗疟一线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中,有这样一支队伍——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他们扎根海外三十余载,将中医原创药物和诊疗方案带给世界人民,让全球3000余万疟疾患者受益。眼下,在非洲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这支援外医疗队正奋战在抗击疟疾一线,为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贡献着青春力量。
每周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专家团队都会与远在非洲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的援外医疗队进行视频会议,针对当前工作中难点问题,沟通解决方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简称“圣普”,位于非洲中西部,由十四个岛屿组成,当地气候终年湿热,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疟疾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2017年,受当地政府的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组建的援外医疗队来到圣普,协助开展一项从源头快速清除疟疾的计划。
李明强作为首批队员,走遍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村庄。经过反复走访、调查,医疗队决定把当地疟疾病例高发的村子作为示范区,实施“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原创青蒿素复方疟疾防治方案,以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然而,当地人的不理解让这一方案的进展并不顺利。为了让当地人打消顾虑,医疗队员们不仅带头服药,还说服了当地官员、村长等有威望的人跟着服药,并挨家挨户的进行科普宣传。方案实施几个月,示范区没有一例疟疾病例的报告,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观望的人们也放下心来配合。
医疗队还帮助当地建设了实验室,援助仪器和检测用品,搭建了实时上报系统,帮助培训疟疾防治队伍,为长久有效控制疟疾流行打下基础。数据显示,医疗队服务的非洲、南太平洋等很多国家都成功控制住了疟疾的流行,非洲科摩罗疟疾病例减少超99%、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群总疟原虫携带率减少87.2%。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队员钟宇欢说,“当地人会在我们随访调查的时候主动打招呼,比大拇指,会主动让自己的小孩接近我们,我想这是对中国人一种无言的信任。每当我穿着印有中国援助工作服的时候,我想这都是一种使命的延续。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一份深情的承诺,我们不仅仅是传递希望跟健康,而是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温暖和情谊。”
国虽有界,大爱无疆。截至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已在5个非洲疟疾流行国家建立了国家级中医药中心,为当地培养了十余支专业化抗疟队伍,“中国方案”推广应用到科摩罗、多哥、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
来源 |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