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闯南极:这里只能“看天行事”

发布时间:2011-01-13 浏览:10102 次

本报“雪龙”号1月11日电 (特派记者陈瑜)利用连续几天的晴天窗口,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周春霞昨天顺利完成了“埃默里冰架运动与物质平衡观测”项目。她向记者透露,观测结果将为南极与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周春霞这次在冰架上的作业,包括冰架监测点运动状态观测和表面物质平衡观测,主要监测埃默里冰架的运动速度、积累率及其相应变化。

  在第一项观测中,她和队友黄继峰对冰架上已有两个观测剖面的8个观测点进行复测,通过与中山站GPS跟踪站联测,确定冰架上各监测点的精确位置和高程。

  冰架表面物质平衡观测则采用标杆法,在已有物质平衡标杆的观测点,对竹竿高度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竹竿高度,以期获得冰架表面降水净积累速率。

  周春霞介绍,全球潮汐监测网数据表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仍在继续。在全球变暖情况下,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因素包括由于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冰川与小冰帽融化而引起的海水总质量增加,以及由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变化而引起的海水密度变化。

  然而这些因素中,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存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的贡献问题受到极地科学界的格外关注。

  “南极冰雪物质总量的变化一般用物质平衡来衡量,即物质总收入与物质总支出之间是否维持平衡关系。”周春霞说,组成南极冰雪物质总量的冰川和冰架的稳定性与海平面及气候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冰厚度和冰流速的任何显著变化都将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冰厚度减薄和冰流速的增加,均将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冰川和冰架的物质变化,进而影响其稳定性。理论上,气温的升高将加剧南极冰雪融化,导致南极冰物质总量减少;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将引起降雪/雨量增加,又有部分物质随降雪/雨补充回南极冰盖。究竟全球变暖对南极冰雪的物质平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国际科学界众说纷纭,最新的研究结果也仍相互矛盾,尚无定论。

  大部分南极冰盖物质的排泄都是通过快速流动、具有高动态性的冰流进行的。周春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位于东南极的兰伯特冰川和埃默里冰架是南极地区最特殊、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它是南极地区最大的冰流系统,约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10,出口最狭窄,不及200公里宽,仅为南极冰盖边缘周长的约1/60。这就意味着约占南极冰盖面积1/10的冰都要从该狭窄的出口流出,因此,该系统内的冰川流动必然是南极冰盖最活跃的,其对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气候和海平面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将在该冰流系统中有所体现。

  据了解,在埃默里冰架布设物质平衡和冰架运动观测点开始于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