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一生11次到南北极参加科考在极地留下350多个中国地名

“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教授逝世

发布时间:2019-02-22 浏览:2441 次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通讯员吴江龙

  那个曾经的放牛娃,那个11次勇闯南北极的汉子,那个为我国极地科考奉献一生的老教授,走了,去了比南北极更遥远的地方。
    昨晨,被誉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的武汉大学教授鄂栋臣,因病在武大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
    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科考和4次北极科考,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是全国唯一同时参加过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签下生死状首征南极

    1939年7月,鄂栋臣出生于江西广丰山区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鄂栋臣儿时没有条件上学,在家放牛。直到1950年,村里办起了小学,11岁的鄂栋臣才有了念书的机会。他天资聪颖,又肯下功夫,1960年,21岁时考取了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攻读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考察基地,而当时的中国,在极地科考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1984年11月26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由591人组成的中国首支南极科学考察队,登上“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开启一段崭新的行程。45岁的鄂栋臣就在其中,担任考察队党支部副书记和测绘班班长一职。
    那是一次充满未知的行程。出征前,妻子担心他会遭遇不测,迟迟不在“生死状”上签字,鄂栋臣拿过笔来稳稳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在一旁的空白处留笔:“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权负责。”
    30天的艰难航行过后,科考队终于即将到达目的地——乔治王岛。鄂栋臣和队员们兴奋地站在船头大喊:“南极,中国人来了!”

  冰天雪地里建起科考站

    要建立中国第一座极地科考站,测绘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勘探工作异常艰难。鄂栋臣带领组员们踏冰雪、穿山脊,每天都扛着木桩、铁锹、镐和铲去测绘,依靠简陋的小平板做大比例尺测图,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站区选址与地形测绘。
    1985年2月10日,距离农历春节不足十日,鄂栋臣测绘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在这幅1:2000的地图上,他把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赋予南极无名的山川湖泊:长城湾、望龙岩、龟山、蛇山、八达岭……
    开始建站工作后,鄂栋臣和同伴们穿上防水衣、扛起沙袋,一天甚至能工作近二十个小时。鄂栋臣的老友、此次科学考察队队长郭琨多年后回忆:“无论你是工程师、讲师、教授、博士、工人、记者……每个人都上手干。”
    1985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一,队员们给遥远的祖国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礼:中国第一座极地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广袤的南极洲上,首次有了中国人的立足之地。

  花甲之年闯北极曾遇险

    3年后,鄂栋臣再赴南极,在东南极洲大陆上,参与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1999年7月,花甲之年的鄂栋臣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有一次,在北极进行野外测绘工作时,他不小心掉进了冰洞,好在反应迅速,将冰镐横在冰面上,救了自己一命。“长城”“中山”“黄河”,二十多年里,从南极到北极,伴随着这些令人骄傲的名字,鄂栋臣始终奋战在我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室内推演测绘南极冰面地形,这在人类南极科考史上堪称首创;由他主持命名的350多个中国南极地名,获得国际认可,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地名的历史空白;他主持了20多项南北极测绘重点攻关项目,1998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10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对外界赞誉的“极地测绘之父”这一称号,鄂栋臣曾说:“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的后半生都献给了极地,可称我为‘极地赤子’。”
    鄂栋臣为全国各地的学生做了600多场报告,他更是开启了武汉大学与极地的不了情缘。在他之后,武汉大学参与了中国的历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派出师生110人次,是我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次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也是唯一一所“全程参与”的高校。
    鄂栋臣走了,他的征程还在继续。

  夫人王紫云含泪述说
  11次生死状都是他自己签字

    昨日,鄂栋臣的夫人王紫云抹着泪说,老鄂把一生都献给了南北极,献给了国家。“每次一走就是半年以上,一走就杳无音信,我没有一天不为他担心。”王紫云回忆,鄂栋臣第一次出征南极前,他们已经有了3个孩子,她不能理解丈夫为什么要去冒险,迟迟不肯在“生死状”上签字。
    “就是死了,我也光荣。”鄂栋臣毅然决然地自己签下名字。此后每次出征,王紫云都不敢签字,每次都是鄂栋臣自己签字。
    常年在外科考,鄂栋臣对家里亏欠很多,少有时间关心妻儿。王紫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操持家庭。她说,鄂栋臣多次在极地过年,连60岁生日也是在科考船上度过的。

  学生周春霞动情回忆
  他70多岁还在工作

    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昨日一直陪在王紫云的身边。她读硕士、博士时都师从鄂栋臣,此后也一直跟随鄂老工作。
    2000年12月,周春霞经鄂栋臣推荐,成为湖北省首位赴南极考察的女科学工作者。2009年,她又赴北极黄河站工作,成为为数不多的到过两极的女性。
    周春霞还记得第一次出征前,平时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的鄂栋臣异常严肃,没有过多嘱咐她注意安全,而是说:“你出去了就是代表武大、代表中国,一定不能给武大丢脸,更不能给中国丢脸。”“鄂老师一生要强,70多岁还过着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周春霞介绍,直到5年前查出肺癌,身体状况不佳,他才减少科研工作,但仍坚持出了两本著作,同时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也不拒绝讲座,为科普事业尽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