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邀请我中心副主任艾松涛教授参加《真人图书馆》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30 浏览:1063 次
       从神农架到极地,武大人用脚步丈量着广袤的土地;从原始森林到南极北极,艾松涛老师和汪小凡老师以科学工作者的眼光探索着自然的奥秘。5月21日晚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学术报告厅,伴随着老师们的讲述,远方就这么在我们眼前展开......



真图介绍

       艾松涛,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秘书长。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中国代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2023-2028战略计划委员会成员。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北极冰川联络专家组中国代表,北极新奥尔松冰川旗舰项目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主持和参加十余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自2002年,艾松涛老师加入中国南北两极科学考察队,20年来多次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执行科考任务。



极地的一天


7:30 极地早餐

       在北极黄河站,后勤由挪威人统一安排,在各国考察人员共同用餐的大食堂里,艾老师可以吃到形式多样的西式早餐。除了面包、火腿、鸡蛋,有时餐桌上还能看到三文鱼、龙虾等。

       而在南极,有我国后勤人员随队,考察队员们可以吃到更合胃口的中国饭菜。
 

9:00 踏上路途

       通常,一个野外考察小组有三个人,一人负责持枪瞭望,时刻提防北极熊的出现,另外两人配合开展冰川作业。有时候,徒步两小时才能到达冰川,再徒步两小时登上高地,开展GPS测量、挖雪坑、取雪样等考察工作。
 

12:00 工作午餐

       中午经常是无法回到站点吃饭的。所以早上离站时,队员们会提前从食堂带一些不需要加热的食物,作为午餐。
 

20:00 回到站点

       归程不总是一帆风顺。在设备不够完善的年代,艾老师曾经历过惊险非常的失联事件。有一次,他们随身携带的对讲机吱吱嘎嘎发出电量即将耗尽的信号。站长的声音从对讲机微弱地传来,艾老师和队友的声音却无法被站长听到,直到电量耗尽与站点彻底失联。

       饥渴顿踣中寻找归途,艾老师和队友在冰原上艰难徒步,等回到站点,已是凌晨时分了。

       随着我国考察设备逐步更新换代,与当年相比情况已大为改善。现在,每当队员出站考察,除了对讲机还会携带卫星电话,每过两个小时就要向站点汇报情况。

       回到站点,艾老师会抓紧晚上的时间,导出野外收集的数据,查看邮件与国内互通联络。
 

周末时光

       周末,当其他国家的考察队员品尝红酒享受着派对时光,有时会看到中国队员风尘仆仆带着设备赶回站点。

       艾老师说,一旦遇上坏天气,可能连续一个星期都无法出野外,只能处理站上的内业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中国队员抓住难得的好天气全身心地投入在极地的工作中。
 
 

南极的前世今生


南极大陆
       图片显示的是整个南极大陆,有颜色的部分是流动的冰川。冰川又名冰河,河是流动的,冰川也一样川流不息。

海平面

       如果这些冰川全部融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张图片就是南极冰川融化后可能出现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届时,武汉就会成为海港城市,上海就要改叫“下海”了。

遥远时代

       5600万年前的南极,植被茂密,而在更遥远的时代,地球曾经是一个雪球。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上海不在海边,我们的台湾岛也不是岛屿,而是台湾半岛。
 
       艾松涛:生活在当下的时空,思考问题难免受到限制。而当你从不同的时空角度思考,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果从更久远地球地质循环的过程来看,有很多我们现在在意的事情,可能就不那么在意了。这时候你会珍惜内心的想法,去探索一些本质的东西。

南极互助


中国救援
       有一年澳大利亚考察队租借俄罗斯破冰船前往南极,不巧被海冰围困,我国直升飞机接到消息无偿前往救援。

板材拖运

       南极长城站上,乌拉圭站正借用我们的平板车和俄罗斯拖拉机将我们不需要的板材运送到十几公里之外自己的站点。这样既体现了南极的共产主义精神,又废物利用避免了垃圾的产生,保护了南极的自然生态。

破冰船

       2002年我国破冰船在前往南极之前,先到韩国装载物资,为韩国站带去补给资源,这同样是免费提供的帮助。

       艾松涛:其他国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国一名考察队员曾在冰盖上出现高原反应。路途遥远,飞机一般只能飞单程,尽管如此,美国队依然派出救援飞机,在南极点兜了一圈接上受伤队员。好在我国队员的雪地车上备有航空煤油,飞机加满油箱返回,救助成功。

       正是这样不求回报的互帮互助,才有了和谐相处的南极村。


南极的主人

企鹅踢球

       企鹅是南极的主人,并不惧怕人类。看到队员们踢球,很开心地跑了过来,于是便留下了这有趣的画面。

可爱的海豹
 
       这是一只威德尔海豹,它躺在一张废弃的席梦思床上,看起来非常可爱。

企鹅便便
 
       图片中间黑漆漆的小企鹅虽看起来与其它企鹅不同,其实属于同一种类。只是它还没有换毛,是一只企鹅宝宝。地上红彤彤的是企鹅的粪便。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导致它们的粪便也成了红色。

       艾松涛:企鹅粪便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科大的一位教授分析企鹅粪便中的金属成分,提取湖底沉积层中的金属含量,通过同位素分析每个沉积层中的年代,得到了过去三千年内企鹅数量的变化。我们打趣地称呼这位教授为“变废为宝的粪教授”。
 

南极的冰面水下

水陆两栖

       图片摄于2007年南极中山站,艾老师正和队友驾驶水陆两栖的交通工具准备出发工作。

奇妙的笑脸


       这张图片乍一看像一个笑脸,细看之下才会发现,水纹之下有一只企鹅向我们游来。

       艾松涛:表面的现象和真实往往不同。无与伦比的成功背后是无与伦比的付出。这也许就是相片中暗含的哲学意味。




飞越极地

飞鱼和鸟

       飞鱼一般出现在赤道地区,翅膀可以带它飞离水面前行100米,但终究比不上飞鸟的速度。于是,它刚刚飞起,就落入了鸟爪。

贼鸥


       这是贼鸥。它喜欢偷食企鹅蛋和小企鹅,所以并不受欢迎。但它可以飞越上万公里,从北极飞到南极。

       艾松涛:有实力就能照耀,没有翅膀也一样能飞翔。虽然我们没有翅膀,不能飞越南北两极,但只要梦想在,总有一天你就能到达理想之地。



极地站点

黄河站

       傍晚的黄河站是艾老师眼中最美的风景,玫瑰色的霞光层层垒叠在天幕。飞鸟如剪影一般划过天空,给这幅壮美的画作添上一抹灵动的色彩。真实的景象远比影像更为震撼。

中山站


       现在的中山站基础设施完备,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南极探险时代的模样。

北极黄河站

       画面中的架子出现于一百多年前,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原想穿越北极点,但为了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竞争,转而挑战抵达南极点。他与斯科特分别用狗拉雪橇和马拉雪橇的方式前往南极点。采用狗拉雪橇方式的阿蒙森成功抵达南极点,平安返回。斯科特一行的马难耐严寒冻饿而死,探险队员拉着雪橇继续前行,终于抵达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捷足先登。在返回途中,斯科特又遭遇了坏天气,最终长眠在南极大陆。

       从南极点返回之后,阿蒙森不忘初心再战北极点。那个年代飞机刚刚发明,还未大量投入使用。于是,阿蒙森选择乘坐飞艇,图中的架子就是为固定飞艇而设。阿蒙森的飞艇在阿拉斯加降落,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个飞越北极点的人。

       阿蒙森乘坐的飞艇由意大利人设计,命名为“挪威号”。目睹他的成功,意大利人也想要尝试跨越北极点,乘坐命名为“意大利号”的飞艇向北挺进,却不幸坠毁于北冰洋,阿蒙森前去救援,最终也消失在茫茫冰雪之中。

       艾松涛:在探险时代需要一定的探险精神和牺牲精神,而在不需要探险的今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利用今天的条件把学习和研究做好。


互动阅读节选

读者:极地工作中有危险么?

       工作中,考察队员要时刻提防北极熊的出现。北极熊看起来憨态可掬,实际上移动非常迅速,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如果与它们相隔二三十米,仅用两三秒钟,它们就能到达面前。它体型硕大,站立起来身长超过2米,如果给它一掌拍到很难生还。

       曾经挪威考察队在巡逻中不幸与北极熊正面遭遇。他们被山丘阻挡了视线,北极熊忽然出现在眼前。惊慌之下,北极熊早在他们举枪防卫之前就发起了攻击。所以,考察队员们都尽量避免与北极熊正面接触,远远看到就早早避开。

       挪威法律规定,北极熊是保护动物,除非北极熊正在攻击,否则不可射杀。不过北极熊主要以海豹为食,人类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它嗅觉非常灵敏,可以闻到5公里以外海豹的气息。因此要尽量避免站在它的上风向,这样气息就不会飘到它的鼻子中,被当作捕猎对象了。

读者:艾老师您经历过极昼极夜么?

       我曾在北极圈内纬度69°的地方待过整整一年,经历了三个月极昼与三个月极夜。极昼的时间相对容易度过。太阳每天从较低的地方转到较高的天空,再回到低处,不会消失在地平面以下。到了该睡觉的时候,拉上窗帘也可入睡。

       然而,极夜就不那么好熬了。长期得不到阳光照射,会影响人的心情,身体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哪怕个人没有强烈的感觉,心率和血压都会有明显的升高。但是,极夜并不是完全的黑夜。正午时分,接近地平线处会出现蒙蒙光亮,考察队员便知道,那是太阳到了一天中的最高点了。

读者:我是测绘专业大一的学生,从小对生物非常感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没有选择生物专业,现在面对人生方向感到迷茫。可以请老师给我一些建议吗?

       测绘专业的就业率一向很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测绘人才。但问题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你的兴趣上。最初我对测绘专业同样不感兴趣,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发现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

       你才大一,还有很多的机会。本科期间的培养各个专业之间差别不是特别大,有一些测绘专业的师兄师姐毕业之后也去了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公司,没有从事测绘相关工作。所以不要被专业限制自己的发展,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读者:我是2022届人文学博士。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从神农架到极地”的活动题目是一个美的表达,从神农架的妩媚清秀到极地的寒风凛冽,在我面前展开了美的画卷。所以我想请教老师,从你们的学科角度看待的神农架和极地之美是什么?

       极地的工作是探索之美。体现于求索真相的过程。

       举例来说,很早之前,人们坚信轻的东西落得慢,重的东西落得快。后来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无论轻重,物体都同时落地。教会认为他施了魔法,其实他是找到了真相。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假说到真理,这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就是探索之美。

       我所展示的南极的照片中,那些化石和矿物是从远古时期的动植物演变而来,向我们讲述着南极大陆并非一直一片荒凉。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才有了当前我们看到的白雪皑皑。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关注海平面上升之后,地球将何去何从。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也会给我们答案。我认为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净化心灵的过程,这种探索之美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

读者:可以请艾老师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化的情况做一个预测吗?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灾难,人类建立了植物种子库,想请老师谈一谈对种子库的看法。

       我曾经去过你所说的种子库,它就坐落于北极黄河站附近大概一百多千米的地方,英文名是“The Global Seed Vault”,中文名称叫“世界末日种子库”。对全球气候变化,我认为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看待。从自然角度,历史上曾经每10万年地球气候会有一个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说每10万年就会迎来一个冰河世纪,这是不可避免的。有学者认为,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更多海面会有更多的云挡住太阳光,地球会进入一个冷循环。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这个进程的加快。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减少碳排放,推行了“碳达标”“碳中和”“双碳”战略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减缓气温上升的速度。但这种上升的趋势目前来看是不可阻挡的。假若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之后,全球海平面会上升60米。世界范围内越是发达的地方越是集中在沿海地区,会面临更直接的威胁。虽然我们不希望看到很多岛国消失,欧洲成为大西洋下的城市,但也不必过于忧虑。虽然这种变化是必然的,但进程是缓慢的。参照现有的研究,如果以万年为尺度衡量,大概在100年之后,海平面大约会上升0.9米。也就是说每年大概几毫米。也许以后会由量变到质变,但至少目前我们不用担心,依然可以安心工作学习。


读者:听说您下学期即将开设通识课《走进极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什么?

       在校内开设通识课的初衷源于在食堂与一位本科生偶然的交谈。我很意外地发现,这位同学还不知道学校有极地方向的专业,所以我意识到在校内开设极地通识课的必要性。希望通过这门通识课,让更多学子了解极地和这个专业,甚至加入到我们的极地科考和研究队伍中来。



结语


       我们在大陆向往着极地的风景,艾老师和他的队友们却把武大的风景带到极地的冰雪王国。他说,人们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往往希望留下自己的印记,武汉大学在南极大陆便有着这样的印记。

       测绘人在考察时拥有给地形命名的便利,他们在中山站附近将一座山命名为“珞珈山”。这座山在南极大陆勾勒出武大人想珈的形状,也在这片白雪皑皑中留下了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