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四期到第七期集锦

发布时间:2019-10-22 浏览:2606 次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智汇极地”学术沙龙自去年创办以来,已度过了七期的历程,每一位主讲人都分享了他们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引人入胜,那么,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四期到第七期都有哪些精彩的片段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第四期:奔跑在研途
      2019年7月16日晚19:00,“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四期——“奔跑在研途”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三楼会议室举办。主讲人屈猛博士从研究构思、数据准备、方案设计、算法实现、实验分析、论文投稿与修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他以第一作者在冰冻圈顶级期刊《The Cryosphere》(冰冻圈,TC)发表的研究成果,并就后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科研之余,屈猛博士的户外经历同样精彩。他曾任武汉大学自行车协会会长,本科期间骑车走过了湖北省内的大部分地市,环行海南岛,骑车走过怒江峡谷进藏。2013年夏随藏民徒步转梅里雪山,半个月走完内转和外转;随后休学一年只身一人从武汉出发,途径荆州、南阳、西安和兰州,耗时半年左右徒步走到嘉峪关。徒步过程中的美丽风光,与同伴、当地居民间发生的趣事,这些分享都让大家对徒步旅行心生向往。
 
第五期:丝路研学,青春有志
      2019年9月10日晚19:00,“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五期如期召开。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南极中心2017级博士生张晨雷和2017级硕士生张建,他们参与了2019年8月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届测绘遥感国际暑假研讨班,向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历与感悟体会。
 
      第十届测绘遥感国际暑假研讨班由莫斯科国立测绘大学承办,适逢“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张晨雷和张建作为武汉大学研究生“一带一路”海外实践计划的成员,走进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莫斯科。9天时间内,研讨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安排,多元的交流方式,给予学生一个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在短时间内大大提升了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介绍完学习内容后,张晨雷和张建分别展示了课程之余在莫斯科的游览与见闻,向大家介绍在异域游览的纪实与感受,并一齐歌唱了俄罗斯经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第六期:西七区的科研故事
      2019年9月24日19:00,“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六期——“西七区的科研故事”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邀请到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015级博士生郑雷。郑雷博士生首先介绍了北极河流和多年冻土的相关知识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快速变化特征,细节上纠正“permafrost”应该翻译为“多年冻土”而非“永久冻土”的概念问题,表现出科学研究者的严谨和细致。其次,郑雷博士生分享了北极水文-冻土热力学耦合模型的构建框架和代码实现,并诙谐地传达科研中的苦与乐。
      接着,郑雷博士生分享了选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访学的原因以及申请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要求和技巧。然后,介绍了访学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滴,总结了中美两国学生做科研的差异,体现出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观察力。
第七期:月球之南,我心的方向
      2019年10月8日晚19:00,“智汇极地”学术沙龙第七期——“月球之南,我心的方向——月球与月球南极的奥妙”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主讲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级博士生邓青云介绍了关于月球与月球南极的相关科学知识,从月球表面到内部结构,再到月球的形成进行了讨论,为大家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向大家介绍了现在月球研究的热点问题——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由于这一区域一直处于阴影区,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使得水冰可以保存,水的起源与生命的起源密切相关,这对于研究月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月球激发了大家无限的兴趣,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大家关于月球阴影区的探测方法和月球地貌的形成机理更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智汇极地”学术沙龙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希望通过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给全校师生带来更新更广的学术资讯,同时通过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给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科研启发。
      “智汇极地”,期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