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惠凤鸣教授应邀访问我中心,并作题为“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区冰—海相互作用季节演化”的专题讲座。
2025年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而归,顺利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主要任务。本次考察采用"三船协同"的创新作业模式,由"雪龙"号、"雪龙2"号和"永盛"轮组成联合科考编队,分航段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其中,"雪龙"号自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启航,历时159天,总航程突破2.7万海里,完成各项预定科考任务。“雪龙2”号还在执行罗斯海秋冬季考察航次,预计6月回到国内。
2025年4月1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刘琳副教授应邀在星湖大楼305报告厅作题为“GNSS for Ice: Tracking Greenland’s Meltwater Storage through Mass Loading Deformation”的专题学术报告,为中心师生及与会学者分享了关于格陵兰融水储水变化的研究成果。
1月15日上午,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武汉大学召开。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s revealed by airborne and satellite geophysics: what have we learnt and what do we need to learn more about?
10月26日至27日,武汉大学举办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大会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极地研究所Kim Johan Holmen通过视频致辞,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楚龙强出席并致辞;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武汉大学5名队员接过出征旗,即将踏上科考征程。
6月29日,武汉大学举办首届极地多学科交叉论坛,副校长龚威出席活动。论坛上,18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环境及海平面变化、极地微生物多样性、极地空间环境、极地冰雪环境、极地治理和极地建筑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与热烈讨论。
2024年5月16日下午,日本京都大学徐培亮博士受邀在南极中心学术报告厅做题目为“doing research: sharing my experience”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主任张小红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教授、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到场。
在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是冰雪覆盖的南极和北极,也是科学探索的圣地。自从人类开始涉足这片神秘的冰雪世界,南北极科考便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这片神秘且充满挑战的极地,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的青年们,以他们的青春热血,书写着一段段令人敬佩的探索历程。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联合公布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荣获“五四奖章集体”,张胜凯、张保军、耿通、褚馨德、陆廷国作为团队代表赴京领奖。
3月29日,为加强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各团队间交流合作,实验室组织召开了学科交叉研讨会,各研究方向首席、PI、研究骨干等20人参加会议,实验室主任张小红教授主持会议。
2024年1月2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陈雅婷、刘奥博副教授受邀在南极中心学术报告厅为中心师生作题为“多年冻土的遥感观测和未来模拟”的专题讲座。南极中心杨元德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全体班子成员及部分师生参加。
11月21日,受武汉大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Tobias Bolch教授来我中心交流访问
9月10-11日,武汉大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揭牌仪式暨极地测绘遥感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6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该实验室于2023年3月获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