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而归,顺利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主要任务。本次考察采用"三船协同"的创新作业模式,由"雪龙"号、"雪龙2"号和"永盛"轮组成联合科考编队,分航段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其中,"雪龙"号自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启航,历时159天,总航程突破2.7万海里,完成各项预定科考任务。“雪龙2”号还在执行罗斯海秋冬季考察航次,预计6月回到国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2025年4月19日至20日,学院南极中心支部与学院党政办公室支部赴湖北大悟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党建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实地研学、沉浸体验、交流研讨、调研考察等形式,感悟红色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2025年4月1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刘琳副教授应邀在星湖大楼305报告厅作题为“GNSS for Ice: Tracking Greenland’s Meltwater Storage through Mass Loading Deformation”的专题学术报告,为中心师生及与会学者分享了关于格陵兰融水储水变化的研究成果。
2025年4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李忠勤研究员应邀作题为《新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冰雪资源的利用》的专题学术报告,为中心师生及与会学者深入解析了新疆冰川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近日,由我中心张小红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斗/GNSS 散射信号陆海面遥感关键技术及应用验证”成功获批,项目执行期为2025年-2028年。项目汇集了国内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电子、气象等多个领域的优势团队,由武汉大学联合天津大学、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十家单位共同承担。
2025年3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刘骥平教授应我中心邀请,在星湖楼报告厅作题为“Towards Reliable Polar Sea Ice and Climate Predic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Coupled Predictive Model”的学术报告。
近期,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第二批湖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名单,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艾松涛教授、周春霞教授入选。此前,我中心安家春副教授已入选首批宣讲团。
在遥远的南大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正在进行。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监测到一次剧烈的冰山海啸,波浪高达1米以上。这次海啸是由什么引起的?
从冰雪精灵到双龙探极,从冰下湖泊到臭氧空洞,从南极探险到极地治理,从极地科研到极地科普……走进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走廊两边墙壁上的展板让人目不暇接
1月15日上午,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武汉大学召开。
1月7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北省总工会主席刘雪荣,湖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汪胜全,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熊晓泉一行来校开展“冬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一线教师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党委副书记楚龙强,校长助理、工会主席徐东兴等陪同慰问。
艾松涛教授团队精确测量了玉龙雪山白水河一号冰川融水供应的蓝月湖水位,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日周期湖泊脉动现象——这种细微的水位波动在先前的研究中经常被忽视,但是在全球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中必然普遍存在。
“龟山”“蛇山”,南极大陆上竟出现了两个武汉名胜,武汉与南极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命名者鄂栋臣那时或许也没有想到,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与极地的距离会被越拉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