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极科考始于1984年,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提起极地科考,便离不开测绘工作。在一个常年被冰川覆盖的地方做科研,测量基本数据,总得要点胆识和勇气。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赓续传承,开展了多项极地科考工作。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情系极地,在南北极科学考察史上实现了多项突破,为中国的科考事业传递薪火,为海洋强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4年8月23日上午,在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副部长章臣及美大办杨雅玲的陪同下,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Graham Wise访问了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交流讨论深化双方极地研究合作。中心副主任艾松涛教授主持此次交流会。
2024年暑期冰川考察活动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极测绘中心)与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雪山站)联合开展。自活动信息发布以来,广泛引起了国内外高校的关注,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信工大、云南大学等高校学子积极报名。
8月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到武汉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调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湖北省科技大会部署,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中对学校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所作贡献进行了高度肯定,并希望学校广大师生“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一行视察武汉大学南极中心,听取中心总体情况的汇报,并观摩了双龙探极系统的在线演示。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张小红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洪涝灾害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带来严重的生命、资源和财产损失,对农业、环境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认识到减轻这些风险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创新研究,以加强洪水敏感性制图(FSM)的分析应用。该研究题为“洪水敏感性制图有助于减少灾害风险:以巴基斯坦信德省为例”。该研究评估2022年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并使用先进的建模技术识别脆弱区域。
6月29日,武汉大学举办首届极地多学科交叉论坛,副校长龚威出席活动。论坛上,18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环境及海平面变化、极地微生物多样性、极地空间环境、极地冰雪环境、极地治理和极地建筑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与热烈讨论。
促进极地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值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定于2024年10月25-27日在武汉举办“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对象。为了给青年学子提供更多了解对冰川和冰冻圈的机会,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携手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同举办暑期冰川考察活动,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招募优秀学员前往云南玉龙雪山开展野外科学考察。
2024年6月3日,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熊晓泉来我校慰问湖北省工人先锋号获得单位——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我校工会主席吴爱军,副主席黄丽、刘赛男陪同慰问,测绘学院党委书记晏金柱、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以及部分教职工参加了慰问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