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信天翁是南极地区最大的飞乌,也是世界飞鸟之王。它身被洁白色羽毛,尾端和翼尖带有黑色斑纹,躯体呈流线型,展翅飞翔时,翅端间距可达3.4米,体重5~6千克。 漫游信天翁号称飞翔冠军,它可日行千里,即使连飞数日,也毫不倦怠,甚至绕极飞行,也锐气不减。
南极鱼的抗冻之谜被揭开之后,生物化学家们一方面在进一步研究其抗冻蛋白的结构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也在着手探索它在实践中的意义。
南极大陆沿岸扩展着一种厚度不变的叫固定冰的海冰。一到夏季,日照变强,冰溶化成水积存,看上去像海面一样。一到冬季,水开始结冰并逐渐变厚,海冰下部形成褐色层,这是由于冰藻的繁殖之故
科学家把少量的南极泥沙放进容器,在水中搅拌,就会有非常微小的,肉眼甚至难以查看到的微小生物浮在水面;或在容器底面稍加热驱赶,也能观察到这种叫做蜱的微小动物,但还有其他的动物用肉眼是难以辨别的。
当南大洋天气晴朗的时候,在甲板上或在驾驶室用肉眼或望远镜四面了望,如果发现海水呈赤褐色,那就是磷虾群在起浮。有经验的人,可根据其范围或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磷虾群的大小和厚度。注意观察海上的动态,也可以判断是否有磷虾群的存在。
南极磷虾雌雄异体,成体雌虾略大于雄虾。在交配时,其情况同对虾相似,即雄虾将一对精荚留在雌虾的储精囊内,一旦雌虾卵子成熟便开始受精。受精卵排出后边下沉,边孵化;孵化后,边变态发育,边上升,直到仔虾。
环绕南极的南大洋蕴含丰富的南极磷虾资源,但离开高纬度的海域,磷虾资源量就显著减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南大洋的水温终年是低温,盐度也无大变化,没有江河流人等其他因素干扰,长期稳定的环境造成使磷虾变得娇嫩起来
南极磷虾绝大多数生活在50米以浅的表层,但是,磷虾卵的孵化却是在下沉(一二千米还可能更深—些)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地说,磷虾产卵后,其卵就开始往下沉,边下沉边孵化。磷虾卵下沉的速度很快,每天下沉约140~320米。
南大洋磷虾的蕴藏量为4~6亿吨,那么磷虾的捕获量应是多少才合适呢?有人研究过,在鲸资源未被破坏以前,一头体重40吨的须鲸每天要吃磷虾1吨,按此计算,须鲸每年要吃掉磷虾1.9亿吨。现在须鲸少了,估计每年只有5000万吨磷虾被吃掉
南极海豹适应性强,人工饲养比较容易,它不像企鹅那样,对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温度要求严格。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早已进行了南极海豹的人工饲养工作。他们把南极海豹饲养在海洋公园里、水族馆里,甚至研究所里。
早在19世纪末,人类就开始大量捕杀南极的鲸和海豹等哺乳动物了。南极大陆周围海豹的数目便急剧下降。据统计,光是在南乔治亚岛上,从1780~1830年和1860~1880年间就有120万头南极海狮被捕杀。到19世纪末期,南极周围的海狮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