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中国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留下了三个一

发布时间:2019-02-22 浏览:2220 次

武汉晚报2月21日讯(记者李佳)2月21日早上,有“中国极地测绘之父”之誉的鄂栋臣,因病在武大中南医院去世,享年80岁。他是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

2006年4月21日在《南极大冒险》的首映式上,鄂栋臣教授给大家讲述他亲历的南极故事 记者高宝燕 摄

鄂栋臣是全国唯一一名同时参与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国北极黄河站建站的科考人员。

鄂栋臣留下了三个一:绘制了中国人在南极的第一张地图;人类历史上首次室内测绘出南极冰面地形;带出一支参加南极科考成果最丰硕的队伍。对于成绩,他曾淡淡地说:“在国家培养下,我能做出这么一点事情,心里很踏实。”

绘制了中国人在南极的第一张地图

1984年,国家决定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45岁的鄂栋臣入选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一行人穿过被称为“沉舟墓地”的德雷克海峡后,鄂栋臣和大家一起激动地跑到船头高呼“南极,中国人来了!”

一次,他去卫星观察站看天线,打转时刮起了狂风暴雪,差不多有12级大风,只能趴到雪上,一直爬回来,不敢站起来,因为站不稳。为建码头,他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就跟针刺到身上那样难受”,修好码头,把2000多吨物资运到站上,完全靠人工手搬肩挑,平均每天干20个小时活,因为极度疲劳,经常感到累,“觉得只要停下来,不到一分钟,眼睛马上就会闭上了”。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端,鄂栋臣绘制了中国人在南极的第一张地图。在这张草图上,他还把长城站前的这个美丽的海滩命名为长城湾,结束了中国在南极大陆从无命名的历史。之后,他又主持命名300多个中国南极地名,并获得国际认可。

首次南极科考至今,鄂栋臣连续参加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2004年,他在中国首次北极建站考察队中,已是最年长的一员。

人类历史上首次室内测绘出南极冰面地形

5年前,鄂栋臣因患病减少了工作量,但仍坚持去位于武大的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

“他一直关注国内外极地科学,为我国极地事业出谋划策”,该中心副主任王泽民介绍,“要说他是我们国家最热爱极地测绘事业的人,也不为过。”

去年下半年开始,鄂栋臣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了,今年春节过后言语就更少了,“而之前,他一直坚持在国际舞台讲中国极地测绘,面对青年师生讲,面对中小学生讲……”

去年10月,是鄂栋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金·约翰·霍曼领衔的三极遥感与全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近百名专家学者见证下,大会对鄂栋臣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国极地测绘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他在中山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自动验潮站;史无前例地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并获得成功,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极地测绘制图之路。

为解决我国在南极“无图区”考察冰貌地形图的难题,他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发现了卫星遥感冰雪表面辐射强度信息与海拔高度的相关规律,建立了高程反演模型,最终在室内测绘出南极冰面地形,在人类对南极的科考史上堪称首创。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他首创性地在北冰洋冰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获得成功,填补了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带出一支参加南极科考成果最丰硕的高校队

正在中山站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15级博士生李冰,通过微信告诉记者,早上已从国内的师生处获悉此事。这位曾登上央视《大家》栏目的大科学家,在李冰眼中“感觉话不多,很和善”。

对于武大极地测绘力量来说,鄂栋臣已成为“祖师爷一般的存在”。

14年前,鄂栋臣带的博士生张胜凯成为登陆南极内陆最高点的世界第一人,也标志着人类首次确定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位置。这一测绘方案是由鄂栋臣部署的。

“我从事的工作后继有人,这才是我最欣慰的。”鄂栋臣生前说。

如今,3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的张胜凯,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也已开始赴南极考察。

在作学术报告时,鄂栋臣称自己是“专注于极地测绘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告诉青年学者“坚持学术信仰、认真治学研究人类”“成就不会在你玩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

在鄂栋臣带领下,我国培养出一支善于顽强拼搏、适合极区环境的南北极科研团队,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以来,武汉大学参与了中国的历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派出师生110人次,是我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时间最早、次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

编辑 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