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继2013、2015、2016年成功举办空间天气日之后,今年是第四次在上海举办空间天气日活动。
2017年5月13日晚7点30分,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智利共和国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与智利外交部部长赫拉尔多·穆诺慈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智利共和国政府关于南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占南极冰盖1/15的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被称为“南极地质构造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利用“雪鹰601”固定翼飞机的科学调查平台,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伊丽莎白公主地综合航空调查,主导完成了南极冰盖最大认知空白区的探测。
)记者从27日在沪召开的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年度学委会会议上获悉,安装在我国南极中山站的首台光学望远镜——“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投入观测后,取得首个重要观测成果,成功观测到类似地球的“比邻星b”掩食事件。
4月24日上午,中国极地考察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系统总结了我国极地考察30多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60个先进集体和郭琨等59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
历时161天,航行3.1万海里,4次穿越“魔鬼西风带”……4月11日,执行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平安凯旋,为其第20次征战南极画上圆满句号。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中国,于11日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历时161天、航行3.1万海里,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克服了冰情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圆满完成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长城站、泰山站的各项考察作业任务,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10日抵达上海长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同时开辟了中国极地科学的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新纪元
5日,“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冰架热水钻机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项目在吉林大学国土资源部复杂条件钻采试验基地完成第四次热水钻联调联试和低温模拟钻冰试验,经现场专家组确认,相关系统已经具备赴南极埃默里冰架开展1500米冰层钻探的技术能力。
目前,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已完成夏季科考任务,正在返航途中。自2016年11月2日从上海港出发,“雪龙”船先后四次穿越西风带,逆时针环南极大陆完成各项科考作业,于3月9日从中山站驶出,启航回国。预计将于4月9日抵达上海吴淞口锚地,4月11日左右靠泊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基地国内码头。
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3月29日电 2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出席第四届国际北极论坛开幕式致辞时,对参与北极事务发出倡议:要加强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将保护北极生态置于优先位置
当极地全地形车驶出车库时,凸显中国色彩元素的红黄两色车体格外醒目。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2015年底运抵南极中山站后,已进行了一年的现场试验与运行。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