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地全地形车驶出车库时,凸显中国色彩元素的红黄两色车体格外醒目。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2015年底运抵南极中山站后,已进行了一年的现场试验与运行。 经济参考报
洪亮的汽笛声在海湾回响,又一个分别的时刻到了。当地时间7日傍晚,“雪龙”号科考船缓缓离开中山站附近水域,搭载完成度夏任务的154名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驶离中山站。
夏季,是南极科学考察的黄金时间,也是各类站区基础设施维护的关键时段。近三个月的时间,中山站科考队员们不仅完成了各自的科研任务,还协力对站区环境进行了维护和整治。
当地时间13日21时许,随着海豚直升机载着多名科学家从难言岛安全飞回“雪龙”船,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区域为中国新建第5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作业全部完成。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 罗斯海是南半球最高纬度的边缘海,也是船舶所能到达的地球最南部海域,历史上首次冲击南极点的极地考察先辈、挪威籍探险家罗阿尔阿蒙森正是选择在罗斯海鲸湾附近登陆。
“雪龙”号科考船仍在继续向西环南极航行。与舱外的风雪交加不同,船舱内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农历丁酉鸡年,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在“雪龙”船上度过。
当地时间2月1日上午11时,执行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完成全部多道地震调查任务,开往附近海域避风,标志着我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中“海洋六号”所担负的任务基本完成。图为科考人员从后甲板收回科考作业装备。
2017年1月18日,科技部万钢部长率团由智利赴南极长城科考站考察慰问。刘延东副总理2010年曾赴长城科考站慰问科考队员,万钢部长此行受刘副总理委托,向长城科考站科考队员表示亲切慰问和诚挚敬意。
继首次降落昆仑站后,当地时间1月17日12时07分(北京时间1月17日15时07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二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昆仑站,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
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连日来正在南极海域进行多波束扫描,进而形成一幅南极海底三维地形地貌图。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大范围、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底地形地貌“摸底”建模工作。
1月14日,“加强我国南极、北和青藏高原协同科学研究的建议”咨询项目启动会暨对地观测与导航前沿科技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包括近30位两院院士。校长窦贤康出席并作报告。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降落。当地时间1月8日14时35分(北京时间1月8日17时35分),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海拔超过4000米的昆仑站机场,并于当地时间19时50分成功从昆仑站起飞返航,实现了该类飞机世界上首次在此降落,在国际南极航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向‘海洋六号’全体船员和队员问好,祝你们首航来南极考察顺利!” ——“向‘雪龙’号老大哥致敬!向南极考察旗舰船致意!” 这段对话发生在南纬62°22′25″西经58°39′26″——在世界尽头的南极海域,两艘中国科学考察船在这里胜利“会师”。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再次开展以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为重点的国家专项南极科考调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我国海洋科考的“地质首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