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 英文刊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出版了 “Current Status of the Terrestri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of Maritime Antarctic (TMEMA)”专刊以纪念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30周年,吸引了来自阿根廷、中国、德国、智利、乌拉圭、美国和委内瑞拉的18篇投稿,刊发14篇文章。
鉴于“极地专项”各个课题将于2015年底进行总体验收,为便于“南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观测研究” 专刊上刊发的论文作为“极地专项”相关课题(结题和2015年年度验收)的研究成果统计范围,为此,“南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观测研究”专刊的出版时间提前至2015年9月,稿件的投稿截止日期和录用截止日期也相应有所提前。
4月8日16时,在“海巡0102轮”的护送下,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上海长江口1号锚地停泊。当天下午,考察队召开了本次南极考察的总结大会,全面回顾了本次考察的主要工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据悉,“雪龙”船将于4月10日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
中国已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十年,在POPs污染控制、环境分布、迁移转化、生态毒理、生物富集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4月2日凌晨3点,“雪龙”号由印尼苏拉威西海的望加锡海峡穿越赤道,返回阔别150天的北半球。在近半年的科考作业中,队员们克服了严重的冰情、恶劣的气象条件等不利因素,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夏季科考任务和建设计划。“雪龙”号预计将于4月10日返回上海基地
1994年至2012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的大面积冰架正在加速减少,其中一些缩减了18%,科学家说,这可能会加速全球海平面的升高。
为提高极地科学研究、技术保障、社科研究工作者参与对外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极地对外合作渠道,推动切实有效的对外合作项目的开展,极地办2010、2011、2012、2013和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审批等环节,为符合条件的对外合作项目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将在2016年度继续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3月18日,搭载着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驶向澳大利亚锚地。当日,已在印度洋航行近两周的“雪龙”号成功经受了西风带的考验,顺利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弗里曼特尔进行短暂的休整。“雪龙”号已完成全部预定南极夏季科考计划,预计将于4月上旬返回上海。
3月10日,“雪龙”号穿越南纬59.6度的浮冰区。当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正式驶离南极圈,挺进西风带。“雪龙”号于2014年11月底抵达南极进行科考作业,并于今年3月5日启程返航回国
从“雪龙”号甲板上看到的极光(3月7日摄)。 3月7日,正在南极普利兹湾航行的“雪龙”号巧遇极光。绚丽的极光与月光、星光及“雪龙”号灯光交相辉映,景色如梦似幻。
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8°31′、东经79°30′,位于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前缘西侧的麦肯齐湾内,成功布放一套锚系潜标,这是本次南极考察布放的第3套锚系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