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雪龙”号是在2014年12月12日完成第一次卸货后驶离中山站的。中国南极科考队先前往罗斯海进行新建站勘探,之后于2015年1月中旬抵达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补给物资,再前往中山站附近,赴普利兹湾开展在该地区的首阶段科考作业,随后返回中山站进行第二次卸货。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1月底在南极内陆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成功钻取了172米的深冰芯,这标志着中国从2009年开始筹备的极地深冰芯项目已进入正式钻取阶段。
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
2月1日起,南极地区正式告别两个月的短暂夏季,进入冬季。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当日18时40分(北京时间2月1日20时40分)抵达南极普里兹湾作业区,全面启动在该地区的南大洋科学考察作业
经过20多天的紧张作业,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已圆满完成中国南极昆仑站各项科考和工程建设工作,于当地时间23日踏上返回中山站的征程。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计划于2015年12月出版“南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观测研究” 专刊
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获悉,经过10天的紧张作业,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已于日前成功完成维多利亚地难言岛新建科考站的地质勘查任务,起航前往新西兰进行二次补给。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科学考察工作即将展开。为了组织好长城站的考察工作,我们参照2014年的组织模式拟定了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科学考察项目申报指南,考虑到“极地专项”2015年相关工作已经启动,专项的任务不再申报,请其他有需要在长城站开展工作的单位请参照指南要求,网上自由申报
经过近半个月的航行,当地时间12月26日7时30分(北京时间12月26日4时30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附近海域,执行维多利亚地新建站地勘、罗斯海海域大洋科学考察及与新西兰、韩国南极考察队的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