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中国南极昆仑站附近建起“昆仑机场”后,我国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再修建起一座简易机场—“飞鹰机场”,用于固定翼飞机紧急备降或加油补给。
为满足中国第32次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越冬岗位工作需要,国家海洋局拟面向社会,公开选用南极考察站越冬后勤保障岗位预选队员,现将有关情况及要求公告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协办的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南极考察30周年纪念会于10月15日-16日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国内外102家机构的470人参会。
22日下午,“雪龙号”在历经了74天的北极之旅后,返回位于上海外高桥的极地科考码头。上海边检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为“雪龙号”办理了快速通关手续。
关于填写“2014-2015年南极第31次科学考察项目“数据汇交与共享计划表”的通知
值中国极地测绘发展30年之际,为了及时总结和展示国内外在极地科学研究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由武汉大学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承办的“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11月10-12日在武汉召开。
伴随着R1断面水文站作业的完成,我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0日圆满完成了北冰洋科考任务。雪龙船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启程回国。
今年9月8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节日——中秋节。已经完成全部计划科考任务,正在回国途中的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在北纬70多度、西经168度的茫茫北冰洋上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度过了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团圆节。
根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优秀论文奖励办法(试行),对通过网站提交的2013年发表的68篇自然科学类论文获奖资格进行了初审。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5以上论文51篇,另有2篇影响因子在1.0-1.5,且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时不满28岁作为青年奖等次候选。
8月22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曲探宙,首席科学家潘增弟等领导到长期冰站各作业点视察并慰问了正在这里进行冰站考察作业的科考队员
经过连续几天在高纬度密集冰区的艰难航行和寻找,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最终决定在北纬80°51′、西经157°35′左右的大浮冰上进行本航次的大冰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