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半个月的航行,当地时间12月26日7时30分(北京时间12月26日4时30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附近海域,执行维多利亚地新建站地勘、罗斯海海域大洋科学考察及与新西兰、韩国南极考察队的国际合作项目。
根据《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章程》和极地办与各位负责人签订的2012年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合同规定,2012年战略基金项目应于2014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通过结题验收。
北极理事会“北极动植物保护工作组(CAFF)”将于2015年2月10日至12日在加拿大育空白马举办第四次工作组会议,邀请派人参加。请有意派人与会的单位于2015年1月6日前报名。
南极已进入极昼天气, 作业时间可达12小时。经过连续3天的艰难破冰,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穿越普里兹湾,抵达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部分队员已经坐直升机抵达中山站,与第30次中山站越冬队员顺利“会师”。
经过33天的长途跋涉,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晚抵达南极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12月1日上午8时30分,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袁绍宏率队先期乘坐“海豚”直升机,上站慰问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越冬队队员。
正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陪同下参观南极科考项目并慰问两国科考人员。
霍巴特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州南端,是通往南极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雪龙”号穿越西风带、奔赴南极中山站前停靠的唯一一个补给港。按照计划,“雪龙”号将于16日正式停靠霍巴特港,并于21日继续奔赴南极的征程。在霍巴特停靠期间,还将有27名考察队员在此上船。
11月5日,在穿越赤道庆祝仪式上,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与“雪龙”号船员进行拔河比赛。当日,经过7天航行,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搭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海域穿越赤道,正式进入南半球。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30日从其母港——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港区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启航,开始其第31次南极之行,科考队员将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筹建一个固定翼机场,以解决目前南极科考站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运输难题
10月29日,停靠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基地国内码头的“雪龙”船上,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以下简称考察队)队员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整装待发,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登船,为全体考察队员作出征前的动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宣布了国家海洋局相关任命,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担任此次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标志着考察队组织机构正式组成。
继在中国南极昆仑站附近建起“昆仑机场”后,我国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再修建起一座简易机场—“飞鹰机场”,用于固定翼飞机紧急备降或加油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