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多年冰覆盖范围在过去的20年中(1999-2019)明显减少,本研究主要回答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控制北极地区多年冰范围减少的关键物理过程是什么?(2)大气环境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海冰表面温度(IST)极大地影响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是海冰热力学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利用较高分辨率的Landsat 8 TIRS影像反演海冰表面温度的研究,并分享其个人在文章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南极天文的发展已经历经10余年,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具有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条件。报告将回顾南极内陆科考的历程,及南极天文的最新成果。
受到特殊环境和观测技术的制约,极地气象和气候的预报预估依然是全球的热点和难点。随着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我国对极地气象的综合研究能力也在提升,本报告主要介绍我国在极地气象观测及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应用。
冰架是与大陆冰盖相连、漂浮在海上的大面积冰块,由陆地冰在重力驱动下向海洋不断流动形成的。南极海岸有四分之三连接着冰架,其总面积约为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尽管漂浮在海上的冰架崩解或融化不会直接影响海平面变化,但冰架支撑连接的冰盖,会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冰架崩解形成冰山,是南大洋中重要的移动淡水源,影响南大洋海洋环流,水文、生态,亦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次报告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利用光学、SAR和卫星高度计等遥感数据源研究南极冰架表面裂隙、崩解和冰山等工作。
通过更高分辨率的热红外影像,我们能发现北极海冰的哪些有趣特性?近日,我中心博士生范沛为第一作者,赵羲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环境遥感》发表。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北极正经历着快速变化,其中海冰减少尤为显著,这不仅会对海洋环流和水文状况产生巨大影响,也会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直接影响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冰川/冰盖是冰冻圈科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不仅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冰川研究涉及哪些层面?目前冰川研究进展程度如何?冰川研究面临着哪些难题?报告人沈强副研究员就全球冰川/冰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冰川研究的主要内容、个人研究成果等内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地球、金星等岩石行星并不是完全弹性体,在一定时间尺度上还表现出黏滞性,因此行星的固体潮汐形变对引潮力的响应有一个延迟。
2020年6月9日晚7点,由南极中心2019级硕士生刘闯主持的“智汇极地”第18期学术沙龙于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本期讲座嘉宾为高翔博士生,首先介绍了2012年至2018年南极海冰体积变化的研究内容,最后分享了在读博士期间的心得体会。
2020年6月16日晚7点,南极中心 “智汇极地”第19期学术沙龙于腾讯会议成功举办,2019级硕士生丁锐主持本场学术活动。本期讲座嘉宾为杨全明博士生,杨博士首先介绍了2002年到2019年南极冰盖高程时间序列的研究,最后分享了自己的读研体会。
2020年5月19日晚上七点,“智汇极地”第15期学术沙龙于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本期讲座分享嘉宾为臧琳,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018级博士生,分享了基于星载激光雷达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相关研究。南极中心2019级硕士生刘闯担任本期沙龙主持人。
这是一个特别的春节 见证着风雨,更见证着爱与决心 放假、想家 开学、想珈 但我们从未想过 小家、国家与自然之大家 会如此紧密的关联 我们从未想过 樱花树下 竟有如此寂静的春天 小心呵护她,你注意到她细微的变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