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关于召开2020年度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中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南极中心研究生支部委员会于2021年3月2日下午两点在南极中心三楼会议室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1月14日下午,陈晓丽、刘闯和蔡祎三人分别代表南极中心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研究生会前往信息学部学生宿舍5舍,对宿管阿姨和栋长表示新年问候,并对她们为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为满足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积极应对全球变化的需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家科学技术部按照“部门协同、内外结合、成果集成、数据共享、国际合作”的基本思路,于2012年启动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
南极冰盖不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影响的评估和预测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对冰盖底部环境和过程认识的不足。冰雷达是冰盖冰下探测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提供详细的冰盖内部结构和底部环境信息。本报告将主要介绍我国在南极开展的冰雷达观测研究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充实研究生的集体活动,提升南极中心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合作精神,12月5日,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组织40余名师生走进大自然,在风景优美的南望山举办素质拓展训练。
2020年11月27日下午,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第九次面向全球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
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泰山站和昆仑站的出发基地和大本营。该区域的海冰状况是科考船破冰、考察队冰上卸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依托中山站越冬观测平台,深入研究该区域固定冰的热力学过程和变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南极首个区域性固定冰预报系统,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第35、36、37次南极考察海冰保障服务,为考察队的现场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20年11月17-19日在长沙召开的第七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上,由武汉大学参与的“国产航空重力仪南极典型区域的应用示范”荣获青年创新基金论文。
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我中心2019级博士生麻源源随队启程。
极地地区多年冰覆盖范围在过去的20年中(1999-2019)明显减少,本研究主要回答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控制北极地区多年冰范围减少的关键物理过程是什么?(2)大气环境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海冰表面温度(IST)极大地影响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是海冰热力学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利用较高分辨率的Landsat 8 TIRS影像反演海冰表面温度的研究,并分享其个人在文章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南极天文的发展已经历经10余年,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具有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条件。报告将回顾南极内陆科考的历程,及南极天文的最新成果。
受到特殊环境和观测技术的制约,极地气象和气候的预报预估依然是全球的热点和难点。随着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我国对极地气象的综合研究能力也在提升,本报告主要介绍我国在极地气象观测及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应用。
冰架是与大陆冰盖相连、漂浮在海上的大面积冰块,由陆地冰在重力驱动下向海洋不断流动形成的。南极海岸有四分之三连接着冰架,其总面积约为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尽管漂浮在海上的冰架崩解或融化不会直接影响海平面变化,但冰架支撑连接的冰盖,会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冰架崩解形成冰山,是南大洋中重要的移动淡水源,影响南大洋海洋环流,水文、生态,亦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次报告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利用光学、SAR和卫星高度计等遥感数据源研究南极冰架表面裂隙、崩解和冰山等工作。